(通訊員:吳疆鄂、朱金蓮)疫情當下,五月也慢慢接近尾聲。今年的畢業季給大家增添了些許意難平,也讓師生間、同窗間的思念與牽掛愈發濃烈。為了彌補畢業季暫時無法返校的遺憾,5月24日晚7點,學院黨委書記李濤教授為即將畢業的碩、博士研究生帶來了“最后一堂思政課”。院長朱錦濤、黨委副書記吳疆鄂、副院長劉宏芳、副院長譚必恩及部分教師共同參加了思政課。

李濤書記以“不負韶華,‘疫’起攜手再出發”為主題,通過回顧疫情發展以來國家、華中大、化學學院及每一位青年的不懈奮戰,帶領同學們吹響用知識強基固本的沖鋒號角,體悟用大愛凝神聚氣的中華精神,從而催生靠實干矢志報國的行動自覺,勉勵同學們在畢業后不忘初心,做砥德礪行的華中大化院人!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謀劃人生、創造歷史。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時代的責任賦予青年,時代的光榮屬于青年?!边@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中國青年的寄語。李濤書記以此為引言,從“知識強基固本”、“大愛凝神聚氣”、“實干矢志報國”三個方面展開,為大家帶來了一堂深入淺出而意義深遠的思政課。
戰“疫”中,吹響用知識強基固本的沖鋒號角
抗擊疫情,不能只靠一腔熱血,從高屋建瓴的大局意識到爐火純青的專業素養,都是打贏這場戰“疫”的關鍵。通過此次疫情中國家時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種種舉措,我們能夠對國家治理有著更清晰深切的認識。例如加強網上就業服務等措施,保障就業形勢;對口支援,一省包一市;中央政府快速出臺優惠政策,信貸支持、資本市場支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行業和企業定向扶持,助小微企業渡難關等。善于在疫情防控中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這是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優勢。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于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鮮明底色。
同時,李濤書記表示,戰“疫”中的化學力量也不容小覷。疫情爆發后,吳鈺周教授在核酸檢測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朱錦濤教授和張連斌教授開展了醫用護目鏡長效抑菌研究;陳朱琦教授基于武漢市和湖北省涉疫生活垃圾環境衛生設施應急處置的一手數據及大量實踐經驗,提出了標準中突發公共衛生件應急處置修編具體建議。李濤書記的講述讓同學們感悟到作為一名化學人,應該扎實理論基礎,增強專業能力,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戰“疫”中,體悟用大愛凝神聚氣的中華精神
中華民族走過風風雨雨,走過戰火紛飛,走過艱難困苦,卻向來愈挫愈勇。也正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凝練出如今印刻在每個人心底的民族精神。正可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看到345支醫療隊42600余名醫護人員不畏艱險,逆行赴鄂,馳援一線。海外華僑華人傾情支援祖(籍)國抗擊疫情,一箱箱醫用物資、一長串行李托運單、一句句“武漢加油”,猶如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斷地從世界各地匯向中國。他們是最平凡的人,卻是最偉大的英雄。同時華中大校友也為母校積極捐贈資金并籌措大批口罩、護目鏡等醫療物資,華中大更是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40余所伙伴院校的關心和幫助。在中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而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呈現“大流行”之時,華中大積極籌集防疫物資并緊急寄往疫情危急地區的伙伴院校。李濤書記指出:“疫情中海內外同胞的守望相助,見證了中華兒女的凝聚力,更見證了中華民族凝神聚氣的團結精神。”疫情下的90后,更讓我們看到愛與責任的延續,90后勇敢地站在世界舞臺,是人性中勇敢、善良、責任與愛的傳承。


戰“疫”中,催生靠實干矢志報國的行動自覺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疫情下的華中大,擔當起了救援、守護、科研戰“疫”的重任,責無旁貸地沖在一線主戰場。3萬多名醫護人員、近9000張床位,部分醫院還負責管理方艙病床近6000張,華中大成為全國投入床位和醫護人員最多的高校。疫情下的化學與化工學院,同樣勇擔使命,沖鋒在前:黨員先鋒隊出征,守護校園;科技戰疫攻關,彰顯化學力量;學院校友捐助,千里馳援送愛心;學生積極戰疫,青春激揚后方。正是強大的科研實力和“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華中大精神,讓華中大在這次疫情之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2020屆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走上另一段征程,李濤書記也在這里勉勵同學們始終牢記“明德,厚學,求是,創新”的校訓精神和“砥德礪行,格物致新”的院訓精神,去追逐、實現自己的理想,創造屬于自己的未來!

課程最后,同學們就畢業后個人發展與國家需求的關系、如何發揮專業優勢等問題與李濤書記進行了探討,反響熱烈。至此,化學與化工學院2020屆畢業研究生最后一課圓滿結束。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2020屆畢業生也克服了重重困難,來到了校園生涯又一個終點。畢業研究生的最后一堂思政課,是慶祝、回望、紀念,更是人生新篇章的開始。最后,祝愿2020屆全體畢業生前途似錦,未來可期!